真实如来藏
如来藏真实存在,乃宇宙万有之本体,并非印顺法师、达赖喇嘛等人所说之“唯有名相、无此心体”。如来藏是涅槃之本际,是一切有智之人竭尽心智、不断探索而不能得之生命实相;是古今中外许多大师自以为悟而当面错过之生命实相。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乃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之真实心。当代中外大师于此书出版之前,所未能言者,作者于本书中尽情流露、详细阐释。真悟者读之,必能增益悟境、智慧增上;错悟者读之,必能检讨自己之错误,免犯大妄语业;未悟者读之,能知参禅之理路,亦能以之检查一切名师是否真悟。此书是一切哲学家、宗教家、学佛者、及欲升华心智之人必读之钜著。
禅-悟前与悟后
本书能建立学人悟道之信心与正确知见,圆满具足而有次第的详述禅悟之功夫与禅悟之内容,指陈参禅中细微淆讹之处,能使学人明自真心、见自本性。若未能悟入,亦能以正确知见辨别古今中外一切大师究系真悟?或属错悟?便有能力拣择,舍名师而选明师,必有悟道之缘。一旦悟道,迟者七次人天往返,便出三界,速者一生取办。学人欲求开悟者,不可不读。
心经密意
本书阐释心经之密意,亦阐明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心经与佛菩提道之关系,心经与祖师公案之关系。读者借由此书之详细研读,配合正确之参禅法门,则易于亲证如来藏而进入禅宗明心之开悟境界,亦得因此而进入佛菩提之不可思议智慧境界。
二乘菩提所证之解脱道,实依第八识心之断除烦恼障现行而立解脱之名;大乘菩提所证之佛菩提道,实依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之涅槃性、清净自性、及其中道性而立般若之名;禅宗祖师公案所证之真心,即是此第八识如来藏;是故三乘佛法所修所证之三乘菩提,皆依此如来藏心而立名也。此第八识心,即是《心经》所说之心也。证得此如来藏已,即能渐入大乘佛菩提道,亦可因证知此心而了知二乘无学所不能知之无余涅槃本际,是故心经之密意,与三乘佛菩提之关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三乘佛法皆依此心而立名故。
今者 平实导师以其所证解脱道之无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种智,将《心经》与解脱道、佛菩提道、祖师公案之关系与密意,以演讲之方式,用浅显之语句和盘托出,发前人所未言,呈三乘菩提之真义,令人借此《心经密意》一举而窥三乘菩提之堂奥,迥异诸方言不及义之说;欲求真实佛智者、不可不读。
金刚经宗通
全套共九冊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成佛之修证内容,是诸地菩萨之所修;般若则是成佛之道(实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入门,若未证悟实相般若,即无成佛之可能,必将永在外门广行菩萨六度,永在凡夫位中。然而实相般若的发起,全赖实证万法的实相;若欲证知万法的真相,则必须探究万法之所从来,则须实证自心如来——金刚心如来藏,然后现观这个金刚心的金刚性、真实性、如如性、清净性、涅盘性、能生万法的自性性、本住性,名为证真如;进而现观三界六道唯是此金刚心所成,人间万法须藉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方能现起。如是实证《华严经》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后,由此等现观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继续进修第十住位的如幻观、第十行位的阳焰观、第十回向位的如梦观,再生起增上意乐而勇发十无尽愿,方能满足三贤位的实证,转入初地;自知成佛之道而无偏倚,从此按部就班、次第进修乃至成佛。第八识自心如来是般若智慧之所依,般若智慧的修证则要从实证金刚心自心如来开始;《金刚经》则是解说自心如来之经典,是一切三贤位菩萨所应进修之实相般若经典。这一套书,是将平实导师宣讲的《金刚经宗通》内容,整理成文字而流通之;书中所说义理,迥异古今诸家依文解义之说,指出大乘见道方向与理路,有益于禅宗学人求开悟见道,及转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维摩诘经讲记
全套共三册
本经系 世尊在世时,由等觉菩萨维摩诘假藉疾病而演说之大乘菩提无上妙义,所说函盖甚广然极简略,是故今时诸方大师与学人读之悉皆错解,何况能知其中隐含之深妙正义,是故普遍无法为人解说;若强为人说,则成依文解义而有诸多过失。今由平实导师公开宣讲之后,详实解释其中密意,令维摩诘菩萨所说大乘不可思议解脱之深妙正法得以正确宣流于人间,利益当代学人及与诸方大师。书中详实演述大乘佛法深妙不二智慧境界,显示诸法之中绝待之实相境界,建立大乘菩萨妙道于永远不败不坏之地,以此成就护法伟功,欲冀永利娑婆人天。已经宣讲圆满,将整理成书、广为流通,以利诸方大师及诸学人。
实相经宗通
全套共八册
学佛之目的在于实证一切法界背后之实相,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佛菩提道中称之为实相法界;此实相法界即是金刚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阴、十八界及宇宙万有(山河大地、诸天、三恶道世间)的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心,即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万有背后的实相。证得此第八识心时,自能了解般若诸经中隐说的种种密意,即得发起实相般若──实相智慧。每见学佛人修学佛法二十年后仍对实相般若茫然无知,亦不知如何入门,茫无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异互同,是故越是久学者对佛法越觉茫然,都肇因于尚未了解佛法的全貌,亦未了解佛法的修证内容即是第八识心所致。本书对于修学佛法者所应实证的实相境界提出明确解析,并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处,有心亲证实相般若的佛法实修者,宜详读之,于佛菩提道之实证即有下手处。
随缘
理随缘与事随缘
佛菩提道之修学,应求大乘般若之实证——见道;见道已,便得次第进修而正式进入初地通达位,然后可入修道位中,次第迈向佛地。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必须有明确之次第与确实可行之法,学人方有得悟之可能。若亲近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
入不二门
本书藉现代错悟禅师之实例,说明错悟所在及原由,令学人得以远离参禅之错悟知见,远离未悟谓悟之大妄语业;辅以古时禅宗证悟祖师助学人建立正知正见,未来长时真参实究之后便有悟缘。
普门自在
本书以集锦方式,从平实居士所造公案拈提诸书中,选录约二十则,辑成一书,从结缘书管道流通,借此利益一般佛子;并令久学佛子未曾请购平实导师公案拈提书籍者,得以远离邪见,增益大乘般若见道之缘。
宗门正眼
继承克勤圜悟大师碧派录宗旨之禅门钜作。先则举示当代大法师之邪说,消弭当代禅门大师乡愿之心态,摧破当今禅门“世俗禅”之妄谈;次则旁通教法,表显宗门正理;继以道之次第,消弭古今狂禅;后藉言语及文字机锋,直示宗门入处。悲智双运,禅味十足,数百年来难得一睹之禅门钜著也。 (原初版书名为《禅门摩尼宝聚》,改版后补充为五百余页新书,内容更精彩,并已改名为《宗门正眼》,读者原购初版《禅门摩尼宝聚》皆可寄回本公司免费换新,免附回邮,亦无截止期限)。
宗门法眼
继《禅门摩尼宝聚》之后,以更细腻更深入之笔触,再再列举实例,不但阐释土城广钦老和尚之悟处;并直示这位不识字的老和尚妙智横生之根由,继而剖析禅宗历代大德之开悟公案,解析当代密宗高僧卡卢仁波切之错悟证据,并例举当代显宗高僧、大居士之错悟证据(凡健在者,为免影响其名闻利养,皆隐其名)。藉辨正当代名师之邪见,向广大佛子指陈禅悟之正道,彰显宗门法眼。悲勇兼出,强捋虎须;慈智双运,巧探骊龙;摩尼宝珠在手,直示宗门入处,禅味十足;若非大悟彻底,不能为之。禅门精奇人物,允宜人手一册,供作参究及悟后印证之圭臬。
宗门道眼
继宗门法眼之后,再以金刚之作略、慈悲之胸怀、犀利之笔触,举示寒山、拾得、布袋三大士之悟处,消弭当代错悟者对于寒山大士……等之误会及诽谤。亦举出民初以来与虚云和上齐名之蜀郡盐亭袁焕仙夫子——南怀谨老师之师,其“悟处”何在?并蒐罗许多真悟祖师之证悟公案,显示禅宗历代祖师之睿智,指陈部份祖师、奥修及当代显密大师之谬悟,作为殷挪,帮助禅子建立及修正参禅之方向及知见。假使读者阅此书已,一时尚未能悟,亦可一面加功用行,一面以此宗门道眼辨别真假善知识,避开错误之印证及歧路,可免大妄语业之长劫惨痛果报。欲修禅宗之禅者,务请细读。
宗门血脉
末法怪象——许多修行人自以为悟,每将无念灵知认作真实;崇尚二乘法诸师及其徒众,则将“外于如来藏之缘起性空”——无因论之无常空、断灭空、一切法空,错认为 佛所说之般若空性。这两种现象已于当今海峡两岸及美加地区之显密大师之中普遍存在;人人自以为悟,心高气壮,便敢写书解释祖师证悟之公案,大多出于意识思维所得,言不及义,错误百出,因此误导广大佛子同陷大妄语之地狱业中而不能自知。彼等书中所说之悟处,其实处处违背第一义经典之圣言量。彼等诸人不论是否身披袈裟,都非佛法宗门血脉,或虽有禅宗法脉之传承,亦只具形式;犹如螟蛉,非真血脉,未悟得根本真实故。禅子欲知佛、祖之真血脉者,请读此书,便知分晓。
宗门正道
修学大乘佛法有二果须证——解脱果及大菩提果。二乘人不证大菩提果,唯证解脱果;此果之智慧,名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佛子所证二果之菩提果为佛菩提,故名大菩提果,其慧名为一切种智——函盖二乘解脱果。然此大乘二果修证,须经由禅宗之宗门证悟方能相应。而宗门证悟极难,自古已然;其所以难者,咎在古今佛教界普遍存在三种邪见:1.以修定认作佛法,2.以无因论之缘起性空——否定涅槃本际如来藏以后之一切法空作为佛法,3.以常见外道邪见(离语言妄念之灵知性)作为佛法。如是邪见,或因自身正见未立所致,或因邪师之邪教导所致,或因无始劫来虚妄熏习所致。若不破除此三种邪见,永劫不悟宗门真义、不入大乘正道,唯能外门广修菩萨行。平实导师于此书中,有极为详细之说明,有志佛子欲摧邪见、入于内门修菩萨行者,当阅此书。
宗门正义
佛教有五大危机,乃是藏密化、世俗化、肤浅化、学术化、宗门密意失传、悟后进修诸地之次第混淆;其中尤以宗门密意之失传,为最大之危机。由宗门密意失传故,易令世尊本怀普被错解,易令 世尊正法被转易为外道法,以及加以浅化、世俗化,是故宗门密意之广泛弘传与具缘佛弟子,极为重要。然而欲令宗门密意之广泛弘传与具缘之佛弟子者,必须同时配合错误知见之解析、普令佛弟子知之,然后辅以公案解析之直示入处,方能令具缘之佛弟子悟入。而此二者,皆须以公案拈提之方式为之,方易成其功、竟其业,是故平实导师续作宗门正义一书,以利学人。
宗门密意
佛教之世俗化,将导致学人以信仰作为学佛,则将以感应及世间法之庇佑,作为学佛之主要目标,则将不能了知学佛之主要目标为亲证三乘菩提。而大乘菩提则以般若实相智慧为主要修习目标,以二乘菩提之解脱道为附带修习之标的;是故学习大乘法者,应以禅宗之证悟为要务,能亲入大乘菩提之实相般若智慧中故,般若实相智慧非二乘圣人所能知故。此书则以台湾世俗化佛教之三大法师,说法似是而非之实例,配合真悟祖师之公案解析,提示证悟般若之关节,令学人易得悟入。
明心与眼见佛性
执著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方能再于次晨重新现起故;夜夜断灭后,已无离念灵知心存在,成为无法,无法则不能再自己现起故;由是故言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是生灭法。不能现观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者,即是未断我见之凡夫;不愿断除离念灵知心常住不坏之见解者,即是恐惧解脱无我境界者,当知即是凡夫。
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各种粗细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七、住于空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八、住于识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九、住于无所有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十、住于非想非非想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如是十种境界相中之觉知心,皆是意识心,计此为常者,皆属常见外道所知所见,名为佛门中之常见外道,不因出家、在家而有不同。
见性与看话头
书中详说禅宗看话头的详细方法,并细说看话头与眼见佛性的关系,以及眼见佛性者求见佛性前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书是禅宗实修者追求明心开悟时参禅的方法书,也是求见佛性者作功夫时必读的方法书,内容兼顾眼见佛性的理论与实修之方法,是依实修之体验配合理论而详述,条理分明而且极为详实、周全、深入。